罹患肺癌,脑转移,全身多发转移且快速演进的病程进入到命悬一线的昏迷阶段。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命将以天来计算。
经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家团队艰难的诊断,确诊其罹患的是有疗效确切靶向药物,堪称罕见的“钻石突变”的ALK融合突变型肺癌。针对性给予药物综合治疗后,几近弥留的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神采奕奕地走着出院了。
51岁的张先生,就在短短几个月内有了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这段时间,我的生命就像经历了一次重新的打磨。今天我要出院了,感谢你们救命之恩!”临出院时,他由衷地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良平主任医师表示。
(相关资料图)
张先生赠送的锦旗
至暗时刻
肺癌广泛转移入脑且挤占高危区域
今年年初,张先生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肺癌脑转移、纵膈淋巴结转移。很快,因为脑补转移灶而深度昏迷的张先生被送往中肿,综合中医科的副主任夏良平即刻将他收治入院。随后,夏良平立刻组织医疗团队进行了会诊,治疗团队评估认为,张先生的肿瘤已广泛转移至颅脑,小脑、脑干均有转移灶,且进展快,病情危重。这些人体的功能中枢,往往是外科手术的禁区,任由病灶继续扩大,患者九死无生。
治疗团队决定对张先生进行肺肿物穿刺,以明确病理及基因状态,尽快控制肿瘤生长。因张先生处于昏迷状态,操作风险大,穿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危及生命。
“要是患者有突变基因对药物比较敏感,就还有救治的可能性,但目前无法预测张先生身上的是哪一种突变基因,所以也无法用药。我们也希望现在的等待只是闪亮的至暗时刻,期盼奇迹的出现。”由于情况比较危急,治疗组跟家属反复讨论,家属知悉相关病情及诊疗的目的和风险后,同意接受穿刺及放疗。
此时,因为张先生仍处于昏迷状态,无法预约到穿刺。
综合中医科的何文卓副主任医师带着资料去微创介入治疗科说明情况,并答应全程陪同,最后由微创介入治疗科沈露俊副主任医师、张天奇主治医师行穿刺活检,其后积极追踪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
随后几天,张先生依旧处于浅昏迷状态,呼之不应,最高体温39摄氏度,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因为昏迷和肺癌阻塞双重因素导致阻塞性肺炎,予病重通知。尽管张先生已是晚期,但家属态度仍非常积极,坚信他能渡过难关。
不幸中的万幸
对稀少却幸运的“钻石突变”,我们有方案
穿刺完成后,治疗团队时刻紧盯病理结果,病理科的医护人员也争分夺秒,不到24小时病理结果就出来了:张先生的癌症类型是非小细胞癌,免疫组化ALK(+)!(随后的基因检测结果也证实是ALK融合突变)夏良平带领治疗组当机立断,在张先生胃管内注入阿来替尼进行靶向抗肿瘤治疗。
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是一种穿膜蛋白及受体络氨酸激酶,其能够促进早期大脑及特定神经元的发育,只在人类早期胚胎期发挥作用,之后长时间处于永久休眠期。
在正常细胞中,ALK处于非活化状态,且仅在脑、小肠、睾丸、前列腺、视网膜和结肠中表达,当发生基因变异,可在其它组织中异常表达,并增强活性。活性增强后的ALK会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使得细胞过度增殖并逃避凋亡,最终形成肿瘤。
ALK基因融合最早是在淋巴瘤中发现的。ALK基因融合也是肺腺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改变之一。研究显示,肺癌中ALK融合突变比例为3%~8%,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约5%,常见于年轻、不吸烟、其他致癌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肺腺癌。由于其靶向治疗的疗效显著,相较于肺癌的其他靶点被称为“钻石突变”。
目前针对ALK基因突变的已上市靶向药物,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截至目前国内三代ALK抑制剂均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疗效确切、可及性强的特点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有药可用且用得起、用得上。
虽然曙光初现,医护团队仍如履薄冰,既要观察药物副作用,又要警惕张先生在长期卧床昏迷状态下,营养、感染和误吸的可能。可喜的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张先生的情况开始好转,从意识模糊到可做握拳、眨眼等简单活动,进一步转变为意识清醒,能简单言语,最终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被逆转的人生
曾经濒死的晚期患者步履稳健地出院了
经过一周靶向治疗,张先生有过发热感染、有过烦躁不安、有过疼痛难忍,在治疗团队的帮助下,在家人的陪伴关怀中,张先生也凭借自身的毅力,逐渐进入了恢复状态,症状逐渐改善。
系统的治疗后,家属与夏良平团队沟通出院回家。患者已经从此前的昏迷状态缓慢回复过来了,生机勃勃。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张先生坐着轮椅回到夏良平主任的门诊复诊,复查后颅内病灶明显缩小,医患都非常开心。
四个月后,张先生第三次回到中肿时,当诊室内的夏良平大声喊着“下一位,张先生!”这一次夏良平面前没有再出现轮椅,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笑容、步履稳健、精神与体力几乎无异于常人的张先生。
那一刻,夏良平和张先生相视而笑,享受医患最幸福时光。
半年过去了,张先生的状态非常好,也重返职场上班。
重回生活正轨的张先生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杨家琰 通讯员 陈鋆 郑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