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这北京地铁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八通线有一站叫管庄
最近遭到了乘客的吐槽
说你这地铁站太不严谨啊
站名的翻译怎么写成了
「GuaanzhuangStation」
大家都是读过书的
汉语拼音里哪儿有aa这种拼法
工作人员就说了
北京地铁15号线有一站叫关庄
跟管庄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偏偏两站的拼音字母完全一样
大家知道
地铁站的英文译名上
并没有标声调
咱们自己还好区分
但是你让外国游客来理解
这要不懂中文怕是会懵圈的
所以用Guaan来和Guan做个区分
外国人一瞅就明白了
视频来源:@白鹿视频
这么一解释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然后新的问题也跟着来了
管V.S关
为什么只有“管”的译法是guaan?
今天
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
静静的放在一边
陕西译名写成Shanxi就错了
这其实已经不是网友们
第一次对中英文名的转换提出疑问了
上回有人发声质疑陕西的英文译名
同样引起了大伙儿热议
2021年第14届全运会在陕西举行
当时很多细心的网友发现
在开幕式和一些比赛中
陕西的英文拼写
竟然和中文的“Shanxi”不一致
陕西的译名写作
「Shaanxi」
网友们非常热心
纷纷给官方留言告知这一“错误”
事实上官方并没有犯这种低级错误
陕西的英文正确拼写里
就是有两个“a”的
我国许多省份、城市地名的英文
一般都是直接用拼音来表示
比如
北京(Beijing)
上海(Shanghai)
浙江(Zhejiang)
杭州(Hangzhou)
但是山西省和陕西省
如果按照拼音拼写
都是“Shanxi”
而英文中是没有声调符号的
如何单纯用字母来表示读音
于是就不得不借用
“国语罗马字”这个体系了
它相比汉语拼音来说更复杂
拼音中的ā、á、ǎ、à
在国语罗马字中标注为:
a、ar、aa、ah
山西的“山”由于是第一声
在国语罗马字中仍是“a”
陕西的“陕”是第三声
则对应“aa”。
了解完这个
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
管庄关庄的译名区别
于是下面又来到了新的问题
「国语罗马字」是个什么东西?
国语罗马字: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们现在所用的
拼音给文字注音
是从1958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开始的
但在此之前其实还存在着
多种文字注音方案
国语罗马字就是其中之一
这套体系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
由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人
提出并完善
在科学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我国汉语拼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的特点之一就是
使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
不用任何特殊的符号
也能表示汉语的声调
例如
【jiu】的四个声调
可以用jiou-jyou-jeou-jiow来表示
【ai】的四个声调
用ai-air-ae-ay来表示
▲汉语拼音和国语罗马字韵母对照表(局部)
当时的拥护者们
对国语罗马字的期望比较大
指着这套体系最终能取代汉字
但当时推行力度不大
再加上体系本身比较复杂
难记又难用
就连“民国大V”鲁迅都吐槽:
“但教我似的门外汉来说,
好象那拼法还太繁。”
“但繁的很了,就变了‘难’,
有些妨碍普及了。”
(出自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所以这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国罗”
最终没有大范围通行
但是其影响是巨大的
学术价值是无比宝贵的
每每到了关键时刻
就比如我们需要区分
山西陕西管庄关庄
英文译名的时候
国语罗马字还是帮上了大忙
北京译成Beijing还是Peking
除了相同拼音的译名问题
还有些翻译容易引起争议
比如
为什么“北京”这个词
有的地方翻译就是Beijing
有的地方就变成了Peking
实际上是因为这些译名
分别遵循不同的注音方案来拼写的
下面就有请中文注音冷知识天团入场
早在明万历年间
中国就出现了
系统性的字母拼音方案
16世纪的时候
有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结果刚一到就陷入了自己事业的低谷
原来彼时中国人民听不大懂意大利语
利玛窦还算是个努力的人
为了尽快开展工作拼命学习汉语
编写出了《西字奇迹》
第一次用拉丁字母标注了汉字的读音
这就跟给英文单词标上汉字差不多
有没有勾起你小时候学英文时的回忆
由利玛窦起头儿
一茬儿又一茬儿
给中文注音的热潮
就此展开
▼
威妥玛拼音
在外国人发明的拼音里,威妥玛拼音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英国人威妥玛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当过上海海关税务司、驻华公使、剑桥大学教授,前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创立了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威妥玛拼音。
今天我们很熟悉的如“KungFu”(功夫)、“TaiChi”(太极)、“KungpaoChicken”(宫保鸡丁)等注音都是来自威妥玛拼音体系。
邮政式拼音
威式拼音虽然能拼写大部分的中国地名和人名,但是它往往会带有附加符号“"”和“-”,比如“T"ien-chin”(天津),打字机打起来很麻烦。这就需要一套更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拼音接过大旗,于是邮政式拼音系统诞生了。
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附加符号。上文提到的“T"ien-chin”(天津)用邮政式来拼写就变成了“Tientsin”,此外还有像我们熟悉的“Peking”(北京)、“Tsingtao”(青岛)等等。
▲北京大学校徽
另外,邮政式拼音能用方言来拼写部分地名,比如由闽南话音译过来的“Amoy”(厦门),由潮汕话音译过来的“Swatow”(汕头)。
上面提到的注音方式都来自外国
主要是外国人为了学习中文
便于经商和传教而发明的
这些看上去怪异的拼写
更加接近英语发音
外国人倒是方便了
但不适合中国人自己学习啊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这些
咱们国人对于汉字注音的探索
切音字运动
以卢戆章、王照和劳乃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想发明一套拼音文字帮助民众识字,在清末发起了“切音字运动”,大量拼音方案在运动中出现。
比如卢戆章最早提出“切音字”的说法,先后创立了二十多套拼音文字方案;王照推广《官话合声字母》,用假名来表示官话,当时这一方案推行到了13个省;劳乃宣推出的《合声简字》,加入了方言的拼写。
▲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但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案从中脱颖而出。
注音字母方案
注音字母,是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通过了马裕藻、朱希祖、鲁迅、许寿裳等人的提议,将章太炎的一套符号修订后作为“注音字母”。
▲注音符号读物
这套注音体系由于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曾经通行一时。如今我们翻开《新华字典》,还会发现“汉语拼音方案”其实一直都附带保留了这套经典的注音符号。
▲出自《新华字典(第12版)》
但这套体系既不方便打字,也不方便国际交流。之后才诞生了咱们前文提到影响力更大的“国语罗马字”。
拉丁化新文字
稍后于国语罗马字出现的拉丁化新文字,由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和苏联汉学家联合创制,倡导让新文字走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去,曾一度在群众中广泛推行。由于它的代表性方案是以北方话为标准制订的,所以又称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
“北拉”和“国罗”这两种拼音方案非常接近,都是罗马字母式汉语拼音,而且创制者都想以此拼音文字取代方块汉字,所以两种方案曾引发了最为激烈最为持久的相互攻击与激烈论争。直到了1939年,在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之下,“北拉”派和“国罗”派才算是握手言和。
之后,“北拉”这趟车迅速开到了农村、工厂、难民收容所和抗日前线,开遍了全中国,各地成立了大量新文字促进会,出版了大量的“北拉”新文字刊物。
▲拉丁化新文字读物
其实无论是威妥玛拼音还是国语罗马字
都能看出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当我们现在转过头来
再去回溯
KongFu、Peking、Shaanxi
这些译法的时候
相信一定能从中感受到
汉语拼音这一路发展的曲折
来源: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