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些观点,有两个主题非常好:一是稳预期,二是法治化,这两点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稳预期是否可以进取一些,变成重塑信心或者稳定信心的概念。预期和信心还是有一点差别,预期稳,不只是预期稳,预期还要向好。在经历了去年中国经济(波动后),我们需要给消费者、企业家、投资者一个更好的预期,不只是短期周期性反弹的预期,更重要的是形成更长期的稳定向好预期。
(资料图)
法治化加上市场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三点稳定的不只是国内企业家,还有海外企业家、跨国公司的信心。所以,这是一条短期和长期结合的可持续路径。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可能更乐观一点,这个乐观并不是说在GDP增长率上比大家的预期更高,更核心的还是能否有能力、有潜力可持续,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有信心的。
我们要意识到去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去年国内疫情从年初到年底,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同时,俄乌冲突爆发,对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美联储加息速度是四十年来最快的一次,也带来了一系列冲击,海外加美市场、英国养老金基金等都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今年硅谷银行、瑞信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调整、破产收购兼并,等等。这么多不同维度同时冲击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是比较罕见的。所以,去年经济环境非常差。
今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海外挑战非常大,但总体比去年会好很多,我认为经济增速达到5.5%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进一步复苏的可持续性到底来自哪个领域?看数据消费者信心已经回来了,不仅是消费数据,消费者信心调查数据也回来了。投资者信心,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从近期数据、价格看也回来了。
消费者信心包括消费数据的复苏有一个自然反弹。投资者信心也相对容易被短期数据和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也是这样,房价涨的时候大家抢着买,跌的时候都不买。所以,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如果能够维持住,对接下来经济复苏意义重大。
最难的是企业家信心,因为消费者信心取决于收入,收入取决于就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信心,企业家如果不敢投资,就业就不会太好。所以,要修复企业家信心,包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方针,以及坚定不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
我个人认为,从中国过去几十年体制特征和历史经验教训看,只要政策制定者政策方向明确,上下一致的预期会比较快地形成。所以,预期是向好的,企业家预期也是向好的,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调控和刺激,都是运动型的,这不是很健康。
怎样看接下来的中国经济?长期来讲,我相对更积极一些。中国经济几大块,消费受制于收入,收入受制于就业,就业受制于投资。房地产投资还是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主要靠基建投资。如果地方政府财政进一步恶化,基建投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外需方面,虽然3月份数据在好转,但整体来讲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下半年美国经济衰退也可能不可避免。所以,外需也不在我们可控之内。
房地产市场方面,有两大驱动因素:一是城镇化需求,二是改善化需求。城镇化达到65%后需求开始放慢,但城镇人口还是在上升的,去年大概还是有600万城镇人口的增加。后面肯定会慢下来,所以这块需求没有以前强劲。改善性需求则不封顶,没有一个标准说一家人或者一个人应该住多大面积,这取决于收入水平、供应能力等。现在我们讲城镇人均居住面积41平方米,觉得挺高了,但实际上这是建筑面积,如果转成使用面积,差美国接近一半,比欧洲很多国家也低大概20%。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有能力去建设,老百姓有钱去购买,金融机构有实力给家庭部门提供杠杆,我不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了。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去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8万亿元,今年前三个月增加了10万亿元,很大原因是大家买房少了,很多钱暂时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了银行。试想,中国老百姓有128万亿元的存款,若只拿出5万亿元,按照30%的首付,就可以支撑15万亿元的购买力,这相较于去年全年房地产销售额已经有20%的增长了。如果从这两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中(15个月增加了28万亿元),拿出15万亿元,用30%的首付杠杆,细水长流也可以维持至少三年的房地产销售稳定上涨。所以,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是有信心的。
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挑战是,居民购房的愿望没上来,对房地产市场有没有信心,这种挑战更大的还是在一二线城市供应方面。以往历次调控都是把开发商资金管住,导致开发商流动性紧张,没有办法买地和新开工,所以每次调控结束以后,需求都在涨,因为收入在上涨、城镇化在进行,两三年一轮调控下来,积累了大量被压抑的需求,但供应方面因为房企流动性问题受到了压抑,一旦调控结束,供需差别更加明显。以往这个问题在一二三四线城市都有,这些年三四线城市供应越来越多,但一二线城市仍然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现在的挑战是,老百姓对于房地产市场预期回暖以后,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供应,是否会导致房价报复式反弹。房地产调控还是有难度的,关键要改变调控思维,不能运动式调控,更多要考虑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不光要考虑需求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考虑供应方面的健康发展。
所以,我个人对房地产市是偏乐观的,可能跟很多人的观点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有信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接下来十年、二十年还是会有相当可观的成长。
(作者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